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创作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
辽宁省营口市55岁的申涛是营口非遗项目申氏缂丝的传承人,师从国家级非遗缂丝传承人王金山。20多年来申涛一直从事古代缂丝文物复制、缂丝新产品开发和缂丝技艺研究。他以独特的匠心将古老的技法与现代艺术结合,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缂丝作品。
缂丝是一种经纬交织的丝织工艺品,“以梭代笔”,采用“通经断纬”的丝织技艺织成,制作过程繁复而耗时,且作品无法复刻,有着“一寸缂丝一寸金”和“织中之圣”的盛名。一幅缂丝作品需要经过16道工序,每件作品根据其图案复杂程度及大小尺寸等,短则三四个月、长则两三年才能完成。申涛说,缂丝的价值不在于价格高低,而在于一代又一代缂丝工匠的匠心。pagebreak
4月9日,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,申涛左手拿着缠着丝线的梭子,右手拿着梳理丝线的拨子进行缂丝作品创作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家中的缂丝机上对经面进行涨紧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对缂丝作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——修毛头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创作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指导女儿申圣丹进行缂丝创作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创作。在缂丝机托板上放置一小块镜子,用来观看缂丝作品另一面的状况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创作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用摇线机进行摇线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——修毛头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家中的缂丝机的经面上描绘画稿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创作,一排梭子挂在缂丝机上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pagebreak
4月9日,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卷起一幅未修剪毛头的缂丝半成品。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俗话说“药食同源”,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五谷为...
深圳2022年12月16日/美通社/--12月15日,八马茶业茶...
中国正在建设高效规范、公平竞争、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。国家税...
,据路透社消息,Fisker宣布,旗下第二款电动汽车Fisker...
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更加重视投研体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,持续优化业绩...
,小米空调1.5匹新3级能效开启618大促,闪降400元,到手价...